為充實部落孩童的暑假生活,臺東縣建和國小今年再度辦理教育部「夏日樂學」活動,課程以卑南族文化為核心,融合族語、傳統工藝與生活技能,讓學生在歡樂中學習,也成為推動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。
校長趙文佳指出,學校約有八成學生來自射馬干部落,夏日樂學課程緊扣卑南文化,例如族語學習、傳統藤編等,並邀請部落族人親自授課,讓學生在無課業壓力下,輕鬆學習自身文化相關的知識。他表示,每年名額供不應求,也顯示課程受孩子與家長的喜愛,也感謝老師們的投入,讓計畫持續深耕。
教務組長陳珍宇表示,課程結合傳統歌曲、近期部落的開發議題、藤編等生活技藝,強化孩子對文化與時事的連結,她說,「孩子們親自製作的藤編扇子,就是為了在小米收穫祭時能夠使用,展現傳統與當代生活的結合。」她也感謝部落對計畫的支持,每年主動協調配合活動,讓小孩子快樂學習、家長也能減輕照顧壓力。
「我們卑南族小米收穫祭,會有一個精神,青年一手持扇,一手拿毛巾繞街。」藤編指導老師高文航介紹,教小朋友的扇子,由簡單的「壓一挑一」編法入門,鼓勵孩子從興趣出發,逐步深入了解藤編文化。他表示,特別選用進口藤材,避免使用部落野生藤,以保護傳統資源供祭典使用。
學生林于婕表示,以前在部落有看過藤編的籃子、吊飾、耳環等,這次自己做扇子覺得蠻簡單的;王采倫同學則說,除了藤編,還學到族語,「也到教育電臺臺東分臺錄音,製錄建和之歌、搖籃曲、遊戲歌、檯椅之歌等族語歌曲,之後會成為學校的鐘聲,是個很難忘經驗。」
建和國小的夏日樂學不只是暑期課程,更是文化與教育的結合點,讓孩子們在歡樂中學習、在學習中認同,將部落的智慧與生活記憶延續下去。